外观
⭐需求分析
约 1274 字大约 4 分钟
2025-10-22
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需要产品经理具备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抽象问题的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首先我要通过与运营/业务方的沟通对需求有一个深刻且正确的理解,下面是我积累的一个需求沟通模板,能够比较全面的覆盖需求分析需要思考的维度:
| 模块 | 关键问题示例 | 记录要点 | 记录内容 |
|---|---|---|---|
| 1. 基础信息 | 需求名称、提出人、部门、沟通日期 | 明确需求来源与时效性 | |
| 2. 业务场景 | - 当前业务痛点是什么? - 涉及哪些用户角色/流程? | 场景画像、关联方 | |
| 3. 需求描述 | - 用户期望解决的核心问题? - 用户口述的“需求”是否可能只是表象? | 区分需求与解决方案 | |
| 4. 目标与价值 | - 实现后对业务的核心价值(效率/收入/体验)? - 如何量化成功标准? | 目标可衡量性 | |
| 5. 使用场景 | - 典型用户是谁? - 高频使用场景和低频场景? - 现有替代方案是什么? | 用户画像、场景优先级 | |
| 6. 约束条件 | - 时间/预算/技术限制? - 是否依赖外部系统或数据? | 风险评估 | |
| 7. 优先级评估 | - 业务方自评紧急程度(P0-P3) - 影响用户范围(全员/部分) | 需求排序依据 | |
| 8. 资源评估 | 是否需要设计/研发/外部合作资源? 预估工作量 | 初步可行性判断 | |
| 9. 后续跟进 | 下一步行动(补充资料/调研/排期) | 明确责任人及时间节点 |
常见的需求沟通方式有5个why,通过连续追问,抽象问题的本质。
案例:
在高校行业务的需求沟通中,运营方跟我说:“给我做一个签到功能。”这事实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角色定位错误的提需求案例,因为运营方应该做的是描述清楚业务中遇到的现实痛点,而不是直接给出解决方案。作为产品经理首先不应该想着如何排期如何做这个需求,而是应该先质疑。需求沟通的目的就是了解业务方遇到的现实痛点,而问题如何解决,是否要加一个功能、加一个什么样的功能应该是由产品经理综合开发资源和业务价值之后做出的最终决策。在我通过不断的追问和了解下,我明白了运营方之所以要做一个签到功能是为了了解活动现场的到座率如何,从何通过数据分析活动的宣发是否到位,那其实我作为产品经理可以给她另一个高校且不耗费开发资源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分析活动期间我们的活动页面的用户访问人次以及停留时长来评估活动的有效性。而且不仅能了解到活动的到座率还能了解到更详细的信息如用户的停留时长能够体现用户是否真实有效地进行学习,用户对课程的哪一部分更感兴趣那一部分不感兴趣等等。反观运营方提出的到座率,不仅需要额外动用开发资源去开发一个签到功能,还不能真实有效反应活动的效果如何,因为很多用户会选择在签到后离场或者中途离场,而且我还了解到活动现场学校会有一个专门的签到码作为综测加分的依据,那谁还会额外再去扫一个企业方设置的签到码,用户也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要签两次,未必能够统计到真实的数据。因此需求沟通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在不额外消耗开发资源的情况下解决了一个业务的需求。复盘一下,运营方由于自己的信息局限性,不知道或者说不明白他的痛点还能这样解决,他会不自觉地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认为做一个签到功能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可能有很多种,未必要动用宝贵的开发资源,能够灵活的、以极低的成本高效地解决问题才是产品经理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决策能力。
tips:
- 每次沟通后24小时内发送会议纪要确认,避免信息错位。
- 对模糊需求使用用户故事模板(As a [角色], I want [目标] so that [价值])结构化表达。
- 定期向业务方同步进展,建立信任感促进后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