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
需求优先级决策:RICE和KANO
面对多个复杂需求你如何进行需求的优先级决策,如何评判?
——RICE优先级模型
RICE优先级模型是一个需求排序工具,主要用于需求的优先级决策,减少**“凭感觉定优先级”**的主观偏差。R是reach触达范围,I是impact影响程度,C是confidence置信度,E是effort投入成本,每个字母对应一个指标,用于判断需求是否值得做。RICE模型计算的核心逻辑就是要“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实现尽可能高的用户价值”。
优势:
- 量化代替主观减少主观争议
- 聚焦价值/成本比:强制考虑投入产出避免一些高成本低价值的需求
劣势:
- 对数据基础要求高。例如产品早期用户数据较少,reach不多,confidence难以估算,不如采用KANO模型(基础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更合适
- 容易忽略一些长期价值的需求。例如社区建设提升用户粘性,短期内reach不高,impact也不明显,这时候要结合战略优先级,对于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需求预留出一部分资源进行推进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定性分类用户需求的工具,它更聚焦**“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方式”**,将用户需求分为5类:基础需求、期望需求、兴奋需求、无差异需求和反向需求。每类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完全不同。通过KANO模型对需求进行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哪些需求必须得做?哪些需求能够拉开差异化?哪些需求做了反而没用,尤其适合产品早期缺乏数据支持,需求较为杂乱的情况。
优势:
- 适用于产品初期,需求较为复杂且没有足够的数据基础。
- 聚焦用户感知,避免产品经理自嗨做功能。
劣势:
- 只能帮助判断需求做还是不做,但是无法解决先做哪个后做哪个的排序问题。因此可以结合RICE优先级模型算需求的“价值-成本比”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和分析。
总结: KANO 的核心价值是 “给需求贴标签,划清底线和亮点”,解决产品早期 “需求混乱” 的问题;而 RICE 是 “给标签相同的需求排顺序”,解决 “资源有限时先做哪个” 的问题。两者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 “需求优先级方法论”